假如你的家變成沙漠,你還會留守嗎?
在未來數年間,受增溫2°C影響,我在地中海地區的家鄉將經歷鉅變。根據不同研究所示,整個西班牙南部將變成沙漠。
專家估算,到本世紀中葉,氣候變化很可能令1.5億至3億人流離失所。假如他們組成單一國家,其人口將排行全球第四高。然而,個別國家以至國際社會都未有充分準備去支援這批龐大的「氣候難民」。
未能逃離家園者,他們的未來又會怎樣?
這些衛星圖像中顯示最易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地區。人類與環境之間互動的影響和規模之大,在公用衛星圖像上有目共睹。這計劃旨在令公眾更了解移民加劇及沃土流失的議題。
製造自己的冰川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方法。隨着降雪減少和冰川後退,印度北部山區人民正在建造名為「冰佛塔」的巨大冰錐,為夏季提供水源。這座在沙拿.復茁村附近的冰佛塔高達33.5米,贏得2019年最大冰佛塔比賽冠軍。它可儲存近200萬加侖淡水,有助灌溉四個村落的田地。這座佛塔亦吸引不少遊客,也有攀冰者前來挑戰其陡峭的峰側。
斯瓦爾巴群島是挪威的偏遠列島,約處於挪威大陸與北極之間,這裡是「全球種子庫」的家園,有時亦稱為「末日地窖」——它存放着世界各地的種子樣本,在發生大規模自然或人為災害時,可供我們備用。
它建設在北極山脈深處,是匯聚想像力、創意及工程方面的偉績,保存我們的過去,亦捍衛未來世代。目前它擁有超過一百萬份種子樣本,象徵世上最大的作物多樣性庫藏。全球作物多樣性信托基金由挪威農業和食品部主持,為種子庫的運作不斷提供支援,而各國政府或機構保留其庫藏的所有權及使用權。
種子庫深藏在地表下140米的冷凍岩石中,它自然恆溫零下18°C,即使斷電亦可確保庫藏的安全。然而,破紀錄的高溫令永久凍土融化,破壞種子庫的入口,促使2018年進行重大翻新,預防進一步損壞。這是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後果。
一座坐落在開普敦郊區的農用水壩。在2018年初,這座城市歷經持續多年的乾旱而面臨淡水危機,城市實施嚴格的用水限制。市政官員因應供水量持續減少和時間緊缺,宣布有必要採取極端措施。2018年5月11日起,當地社區的自來水面臨被關閉,居民需要在指定的地方輪候食水。可幸的是,由於當地社區的決心和及時到來的降雨,問題迎刃而解。儘管如此,隨著這些嚴峻的氣候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,這次事件也警醒我們應尊重大自然。
圖片摘自祖.韋德文題為《歸零日》的深度故事
在斯瓦爾巴群島新奧勒松地區極地的晚上,一群科學家在雪中尋找生物。北極因氣候變化而正在增溫,令北極生態中微生物的適應、繁殖及存活產生變化。這些微生物有能力繁衍、推動生物地球化學反應(包括光化學)及進行營養循環,從而影響下游生態系統和氣候。科學家努力探究這些微生物的起源、需要的食物、防禦機制和生存策略以及忍受極地長夜的能力。
在我們腳下,有一個不斷增長、複雜的對話正在進行中。
菌根真菌將自己編織到根的尾端,將它們連接到一個巨大且極度複雜的協作結構中,這結構具有集體溝通及組織的能力。這些地底網絡餵飼植物,保護它們免受疾病侵害,並協助它們迅速吸收大氣中的碳。它們有自己的自然生物界,既不是植物,也不是動物,其疊加生物量超過所有動物總和。
由真菌組成的化合物已被證實有助治療癌症和糖尿病,甚至可能能醫治愛滋病和寨卡病毒等傳染病。現時,全球15%的疫苗和生物生產藥物來自真菌,當中包括許多抗生素,如盤尼西林。
在巴基斯坦堆填區中,新發現一種在土壤中生長的菌絲體,可以在數星期內分解聚氨酯塑膠(簡稱PU);而其他菌絲體可降解有害重金屬、吸收漏油的污染、消耗持久性農藥,甚至可修復輻射場所。
真菌的能力五花八門:植物疾病的生物防控、生物肥料、解決糧食短缺、農業廢物處理、生物燃料、土壤再造和植物配方商品;它們能有效減輕我們施加在大自然和其資源的壓力。真菌學值得我們關注及支持,其研究結果與解決我們眼前的難題息息相關。
雖然菌絲體的化石比其他生物物種的化石更加年代久遠,在估算的380萬個品種中,超過九成仍未被了解。我們持續侵蝕森林,使用機械化工業耕作破壞土壤,加劇氣候變化,如果真菌消失,拯救我們的潛力亦會一併消失。
為了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和互惠關係,真菌學為我們提供了過去的紀錄,以及共生未來的可能性。這個未來,是人類和非人類動物、植物和真菌在蓬勃生態系統中共存的空間。
「堆肥系列」代表我們與地球母親交流的最終形態,象徵一種原始關係。我在很多人認定的廢物中看到了美感。這系列作品是我對幾個問題的視覺回應,問題的重點是,在我們現時所處的關鍵時代裏,在人類遲緩走向尊重自然的過程和行動中,重塑和檢驗凝聚力的概念。這系列也是對一些現有但被遺忘的正確處事方式的肯定。堆肥是通用語言。康乃馨、檸檬、韭蔥、鮮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