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極石頭記
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鎮館展品之一,是一塊岩石。這塊石遠道而來,進駐博物館已有一年,而且大有來頭。
曾踏遍南北兩極並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李樂詩博士,是促成博物館成立的靈魂人物。她把這塊石命名「風鈴石」,因為當風吹過石中洞口,便會產生如風鈴般的聲音。
這塊數噸重的風鈴石其實是來自南極的變質岩,在地表下20公里深、高達攝氏700度之處形成。地球的板塊結構移動將這塊石帶上地面,多年來經過風雨侵蝕,形成現在的蜂巢外觀,而且因為是由多層物質在高壓之下層疊結合,所以呈現波浪帶紋。這類岩石含有多種礦物質,包括石榴石、長石和石英;其中用於首飾製作的石榴石晶體為最多,所以稱為石榴石片麻岩。風鈴石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捐贈。研究中心建立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南極中山站;該考察站於1989年建成,位於南極東面伊麗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。研究中心的另外兩個南極考察站,是於1985年建成的長城站,以及2009年在內陸成立的崑崙站。
李博士相信,見過來自南極的石頭的香港人不會很多,將風鈴石放在氣候變化博物館展出,適合不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