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將於2023年10月舉辦「褪色的珊瑚」到校流動巡迴展,向學生展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威脅,並啟發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思維和實際行動。
活動內容
日期
2023年10月
對象
本地中學生
報名
請於2023年8月4日(星期五)前填妥網上報名表格,先到先得,額滿即止
費用
全免
語言
中文及英文,輔以粵語講解
查詢
梁嘉穎先生(3943 3975;wayneleung@cuhk.edu.hk)
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》中的《公約》區域 (資料來源: www.ccamlr.org)
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》(《公約》)在1982年生效,是一份旨在養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。《公約》下設有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,以實踐《公約》的養護目的和原則,包括規管與合理利用和管理《公約》區域的海洋生物資源有關的活動。
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推行一系列養護措施,以養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,並管理南大洋的漁業發展。養護措施訂明了有關漁具規格、數據匯報、研究活動及設立海洋保護區等方面的規定。
環繞着南極洲的南大洋,佔全球海洋面積約15%,為不同形式的生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。雖然南極洲的環境極度寒冷和乾燥,令生物多樣性與其他大陸截然不同,同時也是許多海洋物種的家園,其中更包括一些南極獨有的物種。
偏遠的位置為南極洲和南大洋提供保護,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都受污染、外來物種、氣候變化和資源開發等問題威脅。開發天然資源的歷史可追溯到1790年代,當時主要針對海洋哺乳類動物如鯨魚和海豹等。至1960年代後期,大規模捕捉魚類進一步加劇了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威脅。
犬牙南極魚
棲息於南極水域的犬牙南極魚(包括鱗頭犬牙南極魚Dissostichus mawsoni和小鱗犬牙南極魚D. eleginoides)是受《公約》規管的物種之一。基於犬牙南極魚的生物學特徵(例如壽命長、體積大、生長緩慢、晚熟),這種魚容易因過度捕撈而受到影響。犬牙南極魚被捕撈後,便會在國際間買賣。
為了保護犬牙南極魚免遭國際間非法、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活動侵害,委員會推行養護措施,包括設定捕撈限額、魚網網眼大小及派駐漁船觀察員等。委員會並推行「犬牙南極魚產品證書制度」,以監察犬牙南極魚的來源及相關的貿易活動。
其他物種
其他受《公約》規管的捕撈物種包括冰魚和磷蝦。委員會亦推行多項養護措施,包括設定捕撈限額和魚網網眼大小,以及派駐漁船觀察員等。
裘氏鱷頭冰魚Champsocephalus gunnari是一種原產於南大洋的底棲魚類。在1970至1980年代,這種魚被大量捕撈作為海鮮美食,以致在1990年代初,捕撈這種魚的作業無以為繼,大眾亦提出有關可持續漁業管理的訴求。目前,只能在特定地區由持有相關許可的漁船,在經調查評估後確定有足夠的資源,才可在兩年內捕撈冰魚。
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是僅在南大洋中發現的主要磷蝦目小型甲殼類動物。牠們是南極生態系統中眾多海洋捕食者的主要食物。南極磷蝦曾被視為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物種之一,但由於環境的改變,近年的生物量大幅波動。委員會的目標是以謹慎的方式管理捕撈磷蝦作業,以盡量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。
至於企鵝和海豹等其他物種,則透過建立海洋保護區和管理棲息地,受到《公約》保護。實施漁具限制,亦讓海鳥得以保護,免受漁業捕撈影響。此外,《公約》為南極生態系統中數個指標物種建立了生態系統監測計劃,為建立南極資源的可持續開採和管理方向提供所需數據。
中國於2006年加入《公約》成為締約方,由於當時香港的犬牙南極魚貿易量相對較少,《公約》於當時並未在香港實施。雖然香港並無漁船在《公約》區域作業,但近年香港的犬牙南極魚貿易量日益增加並引起公眾關注。
有見及此,中央人民政府在徵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後,原則上同意把《公約》的適用範圍延伸至香港特區,以防止犬牙南極魚遭國際間非法、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活動侵害,與國際協力保護和以可持續方式運用海洋資源。
特區政府為了在香港實施《公約》的相關規定及養護措施,須立法提供法律基礎。經徵詢相關持份者的意見後,特區政府於2018年7月向立法會提交了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條例草案》。條例草案通過後,將會制定兩項規例,實施犬牙南極魚產品證書制度,以規管犬牙南極魚在香港的貿易,以及對有關抵港船隻進行港口檢查和管制。
隨着《公約》在香港的實施,我們期望能夠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,保護及推動以可持續方式運用海洋資源。
如欲了解更多資訊,請參閱綠識閣上的南極專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