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專家委員會
專家委員會由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督導委員會成立,為博物館的科學內容、工作範圍及科普項目提供意見。
(名字按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列出)
召集人 | 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主任(教育) 戴沛權教授 |
||
委員 |
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兼 中大全球衛生中心總監 陳英凝教授 |
||
香港天文台總學術主任 陳敏儀女士 |
|||
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崔佩怡教授 |
|||
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及主任 何建宗教授 |
|||
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課程主任 許浩霖教授 |
|||
中大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總監 莊紹勇教授 |
|||
綠惜地球創辦人兼總幹事 劉祉鋒先生 |
|||
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 李峯教授 |
|||
中大環境、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李成業教授 |
|||
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李金豹副教授 |
|||
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 劉琳教授 |
|||
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學習及參與部主任 馬興闓博士 |
|||
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 吳恩融教授 |
|||
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 譚志勇教授 |
|||
科學普及教育專家 曾珮蔚博士 |
|||
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署理主任及副教授 中大酒店和房地產研究中心聯合主任 尹振英教授 |
|||
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 徐袁教授 |
|||
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副教授 嚴鴻霖教授 |
|||
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 余遠騁博士 |
|||
秘書 | 中大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社會氣候行動主管 梁沛健博士 |
職權範圍
1. |
為博物館的各類型展覽、教育活動、外展活動和藏品管理提供專業意見 |
2. |
評估博物館展覽和教材的內容 |
3. |
就傳媒和其他專家的查詢,為博物館提供專業意見,以協助回覆;或如有需要,主動提出改善建議 |
4. |
為博物館建議可改善展覽和教育活動成效、內容和品質的機會 |
廢棄物是香港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。與鄰近發展程度相若的城市相比,香港的每日人均家居廢物量達1.36公斤,遠超台北市的1公斤、首爾市的0.95公斤和東京都的0.77公斤(環境局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–2022》)。面對廢物管理的挑戰,從源頭減少廢物是全港市民的責任。
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「減廢計劃」是全港首項以學校為本的模擬廢物收費計劃,旨在提升學校對廢物危機和「可持續廢物管理」(減廢、分類及回收)的認知。參與計劃的24所中學將檢視學校廢物來源和實施減廢策略以達「零廢物」目標,並將學校的成功經驗與家庭和社區分享。參與的學生作為未來的社區環保領袖,會身體力行實踐廢物管理,啟發社區以積極的行動回應即將實施的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」,合力「減廢,減費」。
期數 | 進行廢物棄置量 基線評估 (基準期) |
參加由賽馬會氣候 變化博物館舉辦的 工作坊及參觀項目 |
進行廢物棄置量統計 (減廢期) |
第一期 | 2017年11月及12月 | 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 | 2018年1月至4月 |
第二期 | 2018年3月及4月 | 2018年5月至12月 | 2018年9月至12月 |
第三期 | 2018年11月及12月 | 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 | 2019年1月至4月 |
第四期 | 2019年3月及4月 | 2019年5月至12月 | 2019年9月至12月 |
第五期 | 2019年11月及12月 |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 | 2020年1月至4月 |
獲獎學校
傑出減廢大獎 |
第一期 | 漢華中學 | |
德貞女子中學 | |||
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 | |||
第二期 |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| ||
天水圍官立中學 | |||
滙基書院(東九龍) | |||
第三期 | 匯知中學 | ||
聖公會鄧肇堅中學 | |||
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 | |||
綠色進步獎 |
第一期 |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 | |
德貞女子中學 | |||
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 | |||
第二期 |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| ||
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| |||
天水圍官立中學 | |||
第三期 | 張振興伉儷書院 | ||
嶺南中學 | |||
聖公會鄧肇堅中學 |
環境局於2013年5月推出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–2022》(http://www.enb.gov.hk/tc/files/WastePlan-C.pdf),分析香港在廢物管理的挑戰和機遇,制定十年行動藍圖,闡述應對廢物的危機整全策略、目標、政策措施和時間表。
由零廢物國際聯盟提出的「零廢物」目標,符合道德、經濟效益、高效率並具前瞻性,引導市民模仿大自然循環不息,改變生活習慣,將原來打算拋棄的廢物轉變為資源供其他人使用。實施「零廢物」可以減少土地、水資源或大氣污染,從而保護人類、動物和植物免受威脅(http://zwia.org/standards/zw-definition/)。
簡介
為實現更美好和可持續的未來,聯合國於2015年採納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;SDGs)。當中,飢餓問題和食物浪費都是全球當下面臨的重大挑戰。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,全球糧食在收穫後與零售前的損失佔總產量約14%,而消費者所浪費的糧食則亦佔約17%。但與此同時,世界上近一成的人口正飽受飢餓之苦。
在香港,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分之一。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生產、消耗和分享食物,以達致可持續的生活模式。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現舉辦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領袖訓練計劃:『想・吃』」。參加者將會參與一項全面的教育計劃,探討香港的食物消耗量及相關的社會和環境問題。
目標
主題
可持續發展目標 | 議題 |
SDG 2:零飢餓 | 飢餓與食物浪費 |
較易受飢餓問題影響的群組 | |
糧食安全及可持續農業的概念 | |
SDG 12: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| 糧食生產與消費 |
廚餘的產生與管理 | |
食物日期標籤 |
內容
(請參閱「活動詳情」)
對象
中三至中六學生
名額
八間學校,每所學校可推薦四名學生
報名
請於2022年12月21日(星期三)前填妥網上報名表格,額滿即止
費用
重要日期
日期 | |
截止報名 | 2022年12月21日(星期三) |
培訓及教育活動 | 2023年2月4日(星期六) |
2023年2月11日(星期六) | |
2023年2月18日(星期六) | |
校園惜食運動 | 2023年3月至2023年4月 |
提交報告 | 2023年4月 |
教學語言
粵語為主(英語輔助)
查詢
唐小姐(3943 3975;annietong@cuhk.edu.hk)